为什么是这样?谈耳机结构对音质影响

  • 来源: 泡泡网 作者: 陈晨   2010-01-11/11:42
  •     (动圈)耳机已经诞生了大概有70余年了,从1937年的拜亚动力DT48算到今天。动圈耳机作为最常见的电-声换能设备,原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成熟,产品丰富,常见的耳机都是采用这种原理的。

    拜亚功力DT48耳机

        耳机结构的大体已经完全确定了,只在一些细节之上有着不同,结合调音上面的,关于设计师自己对音质的理解,以及耳机使用范围,环境的各种要求,也有着很多的不同。

    森海塞尔的产品,头戴式全包耳,高阻,半开放的比较多

        当前市售的耳机有很多的品牌和系列,产品型号则更是多了,但是大体出不了这已经定型的设计结构。本文中将结合实例,对影响耳机的各大元素进行一定的分析解释,为大家能够更加了解耳机产品的结构功能出一点力。

     

    #p#副标题#e#

        开放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机,现在在售的大多数耳机是这种结构。特点就是耳机内外通透,声音得以多方向的传播,描述声场也更加的直接,要说缺点就是干扰的问题,但是一般的听音环境应该可以保证吧。

    这个也太开放了

        这类耳机的优势是普遍声音自然大气,通透感好,声场表现佳,而且透气性能对长时间的佩戴使用也有着一定的好处。但是容易受到环境噪音的干扰。

    歌德系统的耳机也是开放的

    铁三角AD系列全是开放结构

        开放式耳机在市场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各大厂家都有着很全的产品线,选择也比较简便,结构开放,封闭基本是有意的外壳来决定,声音的表现还是由线圈等综合来决定的。而耳机外壳的稍有改变,音质的取向也会有改变。具体的例子就是森海塞尔的HD580,HD600,HD650三剑客的表现。

    #p#副标题#e#

     

        封闭式耳机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环境间的相互干扰。而在这一领域拜亚动力绝对由着发言权:最早的DT48就是封闭式的产品。封闭式耳机在信号监听领域用的比较多,现在拜亚动力还有着DT100,DT200,DT250等高端监听耳机活跃在市场之上。

    铁三角的木壳耳机肯定是封闭的

        介于中间的部分有拜亚动力停产经典型号DT831等,现在接班人是DT990系列。而同为德系品牌的森海塞尔由着HD200和HD201等封闭式结构的耳机产品。

    索尼MDR-R10

    天龙AH-D7000

        此外,封闭式的音乐耳机主要存在于日系品牌,世界头号动圈耳机索尼MDR-R10和其下级型号MDR-CD系列就是早期的作品。而铁三角的A系列和W系列和天龙的AH-D系列就是当前市场中的主力高端HIFI耳机产品,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p#副标题#e#

     

        这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耳机外壳的一个圈是否和皮肤进行接触。例如AKG的K1000是在太阳穴部分接触,固定的,而森海塞尔的大耳机的设计都是全包耳,半开放式设计。

    天龙耳机,包耳结构得以体现

        这种产品的数量也是最大的,全包耳配合封闭式外壳才能够达到有效地隔音性能,提供更好的听音环境。

    森海塞尔HD600

    AKGK701耳机

        更大的耳机外壳也可以有效地分散压力。提供更好的佩戴感受,在一些电脑耳麦上也采用这一结构,为了就是隔音和超长时间佩戴的关系。

    #p#副标题#e#

     

        谈到夹耳式结构的耳机产品,来自美国的歌德是个中高手,连同另一分支的爱丽丝,有着很多的类似的结构的耳机。夹耳式耳机,振膜尺寸算是中等水平,所以外壳也没有必要很大,不足以覆盖耳廓部分,造成了整体的结构。

    歌德新品夹耳式耳机RS1i

        夹耳式耳机优点:因地制宜,开发音质;不足: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上可能仍然不够。所以歌德在高端产品之上,也出现了全包耳结构的GS和PS系列的耳机产品,现在就需要期待爱丽丝的进一步跟进,扩大消费者的选择面。

    外壳尺寸

    森海塞尔的夹耳式耳机

        此外还有着森海塞尔的新款HD2系列便携式耳机产品,以及市面上大量的耳挂式耳机产品,都属于夹耳的范畴,这种结构也是最考验厂家的设计实力的,大多数的消费者也对此种耳机产品青睐有加。

    #p#副标题#e#

     

        开放式耳机的代表。除了前面提到的KK和索尼的一些产品以外,较新的有一个另类,依然就是来自索尼的PFR-V1型,这款耳机另辟蹊径,首先动圈单元是悬空的,就好像音箱般,声场的表现力出众,而且易于驱动,对前端的兼容性更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款产品官方定位可能不算耳机,因为型号命名前缀不是MDR)

    PFR-V1

    佩戴方式

        为什么说另类呢?这款耳机除了一般的振膜发声以外,还有着低频部分的骨传导功能,在耳机外壳的支架上有两个延伸出来的结构,直接接触耳廓的软骨,传递低频,而且可以起到固定耳机的功能,因为低频的感受更多是靠触觉,这款耳机可以由着更好的表现,而且不需要分频功能,设计更加简单,效果更加明显。

    特写

        这款耳机表面是单单元,但是实际上却具有两种传播方式,是在是一个新的创举,对人们认识耳机产品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市场反馈来说,这款PFR-V1耳机还是较好不叫座,可鞥还是因为其对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有关。

    #p#副标题#e#

     

        一般的音箱是采用多分频,多单元的,这是因为使用单个动圈单元,难以在频响范围上覆盖整个20-20KHZ,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分频器配合多个频响的单元来实现整个频段的重放,所以说,分频器是音箱的灵魂。那么对于动圈耳机产品来说呢?

     

    E95

    多单元可见

        绝大多数的动圈耳机都是单单元的,因为对于这种直径范围和单元重量以及功放匹配是可以用单单元来实现全频段响应的,而在历史上只有不多的耳机采用多单元结构,例如来自AKG的知名耳机K270就着这种结构。当前的耳机采用多单元,一般是因为模拟声场的用途,例如来自硕美科的E95,E96耳机就是这样。多单元配合软件科技,可以再游戏和电影中获得更好地体验。

    另一款多单元的E96

        较老的产品中还有松下的HV还有HV100等耳塞采用多单元,基本也是因为对当时的材料性能不够的一种妥协;高端动铁耳塞也采用多单元,恩,本文主要谈论动圈,下面省略一万字。

    #p#副标题#e#

     

        耳机还是以有线的为主,就不讨论单侧入线和双侧入线对音质的影响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了,基本上还是双侧入线的能够好一点,但是牺牲了部分佩戴的便利性,如何取舍还要看厂家的耳机定位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按照最优先的选择。

    HD580可换线

    交换线材

        有一些耳机产品采用了可以换线的设计,一般是出于两种方面的考虑,一种是例如森海赛尔HD600这样的,环线是可以供用户更换更好的线材来改变听感,对简单配合出更好的声音表现,同时也衍生出一批ZU,KA,C,E等的一批专业交换线材产品(分别是ZU-CABLE;Cardas;CLOU;Equinox的简称)。

    AKG的K271,K450等都可换线

        另一类主要出在便携式设备,一般分为两方面的考虑:一就是便携性,拆开能够更加的省地;二是针对不用的前端,换线好像使用了转换头之类,只是在地点上有所不同。编辑认为还有就是保护结构起见,有一个更加脆弱的地方在拉力大的时候断开,省的造成硬伤。

    #p#副标题#e#

     

        无线技术在耳机中的应用也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最早是FM射频,红外线信号,优点就是现在的造价比较低,使用范围较广,缺点就是容易受到干扰,信号穿透力不是很强,适合在单一的简单环境中使用。

    森海塞尔红外耳机

        2.4GHz即使是一比较新兴的技术,现在市场上的产品也较多,这类耳机信号较强,发射接收器的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售价也比较实惠,是现阶段的好选择。不足就是只能够在电脑之上使用。

    魅格2.4GHZ耳机

    魅格的蓝牙立体声耳机

        蓝牙是2.4GHz技术的一个分支,当前受到较大的关注。优势是安全,可靠性高,前端的搭配范围也是较广的,主要是立体声信号在手机上的扩展使用,大幅增加了无线耳机的使用范围。

    #p#副标题#e#

     

        本来,耳机算是模拟设备,传输的是电流形成的模拟信号,而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设备的集成度的不断加强,耳机的功能也在不断加强,于是就出现了内置解码器的耳机产品,理所当然可以算作全数字设备了。

    ATH-DCL3000

        这类产品的代表作就是来自铁三角的耳机-ATH-DCL3000,这款耳机内置解码器,接受光纤的信号,采用内置的电池来提供动力,是由模拟技术往数字技术往数字技术渗透的典型,至少具有这更加多的可玩性,也预示着耳机的可能发展方向之一,这就是高度的集成化。而索尼的DS7000型耳机更胜一筹,集成了解码,无限,环绕等多种功能,编辑写作时候都难于对其进行分类了。

    索尼的DS7000型耳机

    配合发射器和解码等功能

        综上所述,耳机在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也可以改变结构,为了实现更强大的功能,耳机的结构也在进行着改变,期待工程师可以在现有的技术上更上一层楼,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